18710175842

资讯动态

研究,浅析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发布日期:2023-12-01 浏览次数:68

在城镇化进程中,水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缺水喊渴和暴雨内涝并存的难题影响着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务院、住建部等陆续出台重要文件,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如何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促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仍需我们深入思考。


一、海绵城市是什么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海绵城市旨在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一)减少城市内涝。城市在开发过程中铺设了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和水文特征,导致原有的排水系统难以适应强降雨,从而形成的城市内涝。而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正是在于控制径流、降低汇流量,通过采用自然上垫面渗透技术,降低雨水径流速度,可以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达到减少城市内涝的目的。
(二)降低径流污染。目前,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较为严峻,主要是由于降雨径流冲刷,将地表以及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突发性地汇入水体,导致污染物浓度超过平时污水浓度。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的“净”,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池等技术措施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从面源控制污染、净化水体,保护城市水环境。
(三)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开发利用过度导致降雨径流外排以及地下水补给不足等问题突出。海绵城市可以实现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调蓄池收集雨水,再通过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达标的雨水用于灌溉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点
(一)科学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先行”,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指标,充分考虑城市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分布、高程竖向、排水设施布局等因素,明确雨水滞蓄空间、径流通道和设施布局,科学划分排水分区,统筹“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布局。同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二)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耕种以及土壤改良作用,其中含有的树木和草本植物的结合把空腔占据,能够很好的吸收雨水,还能防止水土流失。而未开发的自然绿地的年径流量的外排率在15%~20%,是最好的自然海绵体。因此,科学集约地进行城市开发、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确保开发后的地面径流系数接近于开发前的地面径流系数,减少雨水的外排量,将使得海绵城市建设事半功倍。
(三)重视城市地面铺装的透水性。透水铺装是使硬化土壤实现海绵功能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截留雨水,不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而且能为地面降温。虽然目前大多城市都增设了透水铺装,但存在水泥硬化、缺乏保养维护、孔隙堵塞等问题。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应采用更加合理方式,例如采用嵌草砖、透水砖、混凝土等透水材料替代传统混凝土、水泥、沥青等,铺设广场、停车场及人行道等硬化地面,并定期进行养护,使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四)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环境。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尽量不改变其自然生态属性。另一方面,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要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让城市水系统恢复自然循环、自然渗透功能。
总结
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而且要在规划编制、技术创新、养护管理上下功夫,修复好城市水生态、涵养好城市水资源,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增强城市防涝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